苗族习俗舞蹈

   日期:2024-04-2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移动:http://app.1688ku.com/article/727170.html      >>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苗族习俗舞蹈苗族的习俗舞蹈主要是芦笙舞。此舞保存了古代“祭柱”的习俗。侗族以芦笙舞最盛行。月底节庆习俗中跳芦笙舞,八月十五进行芦笙舞比赛,俗称“芦笙会”。侗族的款会舞蹈颇有特色。仫佬族逢春节有舞狮舞龙的习俗,舞草龙尤为新奇。以往衣饭节有戴面具跳神的舞蹈,但不盛行。

苗族习俗舞蹈

苗族的习俗舞蹈主要是芦笙舞。每年正月初六的“坡会”和秋收之后的喜庆习俗活动都 跳芦笙舞。芦笙舞是一种集体舞,十几个几十个芦笙手围成圆圈而跳,称为“堂”,故芦笙 舞又称踩堂舞。芦笙舞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不断发展,内容丰富。融水苗族的芦笙舞有“嘎 任舞”、“嘎坐舞”、“嘎里舞”、“嘎芦舞”四种。嘎任舞用于“打同年”(交朋友)场合。 苗族打同年不是一户请一户苗族习俗舞蹈,而是一村请一村。在坡会上若甲方芦笙队围着乙方芦笙堂跳三 圈,即表邀请。乙方芦笙队应邀而去,甲方全村老少盛情款待(以往牵来一牛,用红纸包角, 红花挂于头,红毯披于身,然后围着“红牛”欢跳,再宰牛举行酒宴) ,酒宴后老年促膝谈 心,青年则走寨坐妹,三五成群围着火堂对歌。数年后,由乙方邀请甲方,乙方以同样方式 接待。嘎任舞就是互邀时跳的,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直排,吹着芦笙左右换脚往前跳跃,顺 圈成圆。“嘎坐舞”是男女青年于节日时欢跳,以大芦笙群为轴心,男一圈,女一圈。轴心 内有大芦笙和单音筒管芦笙合奏,男圈舞者吹奏中、小芦笙,女圈舞者手持彩巾随身摆动。 “嘎里舞”是舞者围着挂有水牛角形十字叉的七米高的矗立围杆起舞。“嘎芦舞”为双人舞, 一人吹笙在前,一人持棍在后,相互配合,时高时低,对着四方起舞。

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 的芦笙舞有踢杆舞、麻娘舞、扫棺舞、地龙舞、地步舞、天步舞、初机舞、锅转舞、织布舞、 纺麻舞等诸多名目。踢杆舞是在大年初一到十五的传统坡会上举行,四至八个笙手围着坡场 上挂着葫芦、树叶、腊肉和酒的数丈高的竖杆边吹边跳,每八拍即踢坡杆一脚,故名踢杆舞。 此舞保存了古代“祭柱”的习俗。麻娘舞为单人独舞,“麻娘”是讨媳妇的意思。扫棺舞是 替亡人引路超度时所舞。舞者绕棺转舞九次。地龙舞是在“做道场”空余时间跳的舞,有九 转、小滚地、大滚地、翻筋斗、穿刀、穿灯、翻碗等动作。地步舞是独舞,用于“做道场” 之末尾,意为“神灵”送行。天步舞是在牛桩上表演,表示对宾客的谢意。初机舞是群舞, 由一男笙手作前导,一群妇女手拉手地飞快旋转,让裙子飞扬起来。锅转舞是做道场时跳的 观赏舞,舞者吹着芦笙,笙管上搁着盛满牛肉汤的碗,慢慢踏上横在装着滚烫牛肉汤的大铁 锅上的桑木扁担,并单腿跪在扁担上,再旋转九圈,然后下地,以牛肉汤不外泼为佳。织布 舞和滚麻舞是摹拟妇女织布、滚麻的劳动生活的舞蹈,从悲调演变为喜调。此外,资源县苗 族的开山舞,也别具一格。 侗族以芦笙舞最盛行。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地的侗族一般从农历六月六至八 月底节庆习俗中跳芦笙舞,八月十五进行芦笙舞比赛,俗称“芦笙会”。

芦笙舞有娱乐性和 表演性之分。娱乐性的芦笙舞有一套程式:“同拜”,离开本寨启程时跳;“同塔”,中途 经过他寨时跳;“同登”,到达东道寨寨门时跳;“伦依”、“伦周”,进寨、出寨、进堂、 退堂和正式节目间隙时跳;“伦堂”,踩堂时跳;“伦哈”1688库移动站,比赛时跳;“同沾”,比赛结 束时同跳。其中的“伦堂”是大型的集体舞,一般一个寨子为一队,一队即一堂,一堂由十 几、几十把芦笙组成,大的多达一二百把芦笙。有时男女合跳初一到十五舞蹈,有时男为内圈、女为外圈分 开跳。一共有十二支舞曲。表演性的芦笙舞一般在春节期间“也哼年”和三月约青时跳。舞 者全为男性,青少年为第一组,青壮年为第二组,老年人为第三组。表演芦笙舞分为前导曲、 进堂曲、踩堂曲、日神曲、天神曲、地神曲、风神曲、雷神曲、火神曲、水神曲、道贺曲、 邀请曲十二支。一曲就是一个完整的舞蹈。侗族的“多耶”舞也是一个集体舞蹈,汉译“踩 歌堂”,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分为“耶堂”“耶铺”两种类型。耶堂舞自大年三十祭祀 “先祖母”至“三月约青”期间在鼓楼坪或先祖母坛前举行;耶铺舞则是在送宾迎客、寨宴 和庆贺修建风雨桥、鼓楼等公益工程竣工之时举行。侗族的款会舞蹈颇有特色。款会舞蹈如 击盾舞、长短刀舞、牛角盾刀舞、出征舞等都表现当年款会武术操练的真实情景。

侗族的巫 师舞常见的有“踩八卦”、“令剑舞”、“盘炬舞”、“投标舞”、“穿鸡肠”等。春牛舞 流行于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平等、宝赠一带。立春那天晚上,人们便赶到岩坪舞春牛。春牛头 用竹篾扎成,牛角用竹编的镰刀篓代替,牛身和牛尾用白布做成,尾系麻丝。两人持春牛配 合起舞,舞步稳健。引春牛的人口呼“呜喂”出场,随后拿锄操耙、提鸭笼、背鱼篓、拿捞 网的男女青年出场跟着“春牛”起舞,表演耙田、施肥、捞虾等春耕动作,熙熙嚷嚷,锣鼓 喧天。接着舞春牛队伍到各家各户“送春牛”预祝农事顺利,五谷丰登,受访者端出香茶、 红糖和糍粑招待,并放鞭炮欢迎。匏颈龙舞也有特色。龙颈有个凸出的大圆泡囊故名匏颈龙。 舞时一人持龙头高高扬起,一人持金球(神匏瓜)作前导。舞场上竖一根高数丈的标竿,竿顶 悬挂封包和彩礼。竿旁置放三张八仙桌,两人在台角、台面竖蜻蜓、跳跃嬉戏,舞至高潮将 桌子垒成高台1688黄页,舞龙者攀援而上,周围观众不断鸣炮助威初一到十五舞蹈,直至舞龙者在不断腾越中登上高 台取彩。相传匏颈龙是侗族祖先姜良姜妹的大哥,它在洪水中抢救了匏瓜,拯救了人类。此 舞久已成俗。 仫佬族逢春节有舞狮舞龙的习俗,舞草龙尤为新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乡地州屯善编 草龙,龙头龙身龙尾全用禾草编织而成,用彩纸略加装饰即可。晚上舞草龙游村拜年时,每 家把点燃的香火插在龙身,舞时犹如火龙。拜完后拿到河边烧毁。建国前舞草龙祈求神龙保 佑,建国后纯为民间娱乐活动。以往衣饭节有戴面具跳神的舞蹈,但不盛行。(本文来源于《广西通志·民俗志》)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如侵犯您的权益或不适传播,请邮件通知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苗族习俗舞蹈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netprivacy@qq.com
 
 
更多>同类行业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最新发布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陇ICP备190010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