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尾研究|上市公司舆情风险分析及应对

   日期:2024-05-2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移动:http://app.1688ku.com/article/727756.html      >> 违规举报
核心提示:九尾研究|上市公司舆情风险分析及应对上市公司舆情风险和IPO阶段风险类似,上市公司的舆情风险也是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经营风险、高管风险、行业风险这四个方面,故以下仅以几个代表案例来做阐述:上市公司舆情风险应对

九尾研究|上市公司舆情风险分析及应对

写在前面

在全球经济面临不同挑战的当下,资本市场表现出了分化,IPO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软,但中国内地仍是全球IPO活动的重要地区。据永安咨询机构发布的《2023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报告与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7日的预测数据,A股全年筹资额仍占全球筹资额的四成以上,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位列全球IPO筹资额前两位。

需提及的是,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商务信息网mobile移动站,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国证监会于2023年2月17日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以下简称“全面注册制”)。随着全面注册制走深走实,企业上市渠道更畅通,A股扩容速度进一步提升。据证券时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27日,A股最新上市公司总数达5311家。

与此同时,证监会及交易所对媒体的监督报道也愈发重视。2023年10月九尾研究|上市公司舆情风险分析及应对,浙江XX股份有限公司IPO因自媒体报道其存在同一资产二次上市、发行定价较高等情况引发舆情事件,巧合的是其保荐机构XX证券一大批高管同一日集体辞职,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因未及时更新提交舆情专项核查报告,离上市仅差临门一脚的浙江XX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申购被上交所叫停。由此可见,能否做好舆情管理,已成为IPO关键变量。

从IPO阶段到成功上市,再到上市后,每个阶段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的舆情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可能来自于企业运营管理上的瑕疵漏洞、合规过程中的不健全、市场前景的错判甚至是核心人员的个人问题等。在IPO阶段,社会大众以及有关监管部门会在此时对IPO企业的舆情动向保持高度关注。大到监管信息的披露,小到一则消费者吐槽,这些敏感信息在网络信息环境中,都存在传播、发酵乃至引发舆情的可能,进而对企业的上市进程和经营等造成影响。因此,在IPO阶段,企业不但要在财务、经营管理、融资等方面做好准备,对舆情风险管理工作的搭建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上市后,由于上市公司的公众性,每当产生负面舆论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公司本身,还会波及到公司的股价、市值、品牌等,还可能涉及到公司所处行业的生态链。一次重大的舆情危机则会直接影响公司切实股东利益。因此,公司在不同阶段都需要重视舆情风险管理,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益。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公司在IPO阶段和上市后可能面临的舆情风险,并探讨舆情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和应对策略,以期为拟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的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助力企业成功借力资本市场,走上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IPO阶段公司常见舆情风险

公司上市是一个复杂的、严格的、艰难的过程,从筹备期到披露期,再到路演期,其中牵扯着很多关联部门和相关行业,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负面的因素,如行业竞争、突发事件、负面舆情、谣言的传播等等,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公司的上市进程,严重时还会使公司丧失上市机会。具体来看,影响企业IPO进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负面

财务负面是IPO阶段公司最高发的负面舆情之一,主要包括业绩亏损、毛利率下滑、财务造假质疑、信息披露质疑、关联交易质疑等等。公司在这一关键时期披露的财务风险信息及动向最易成为被挖掘的要点,从而掀起负面舆情,动摇市场信心。

2022年12月,XX新能向深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预计在创业板上市。在后续的两轮问询中,其毛利率下滑、关联交易被重点关注,证监会质疑该企业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形。2023年9月,XX新能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IPO之路折戟。

2023年6月,XX科技递交招股说明书,预计在北交所上市。同年11月,财经自媒体“估值之家”在一篇文章中指出XX科技的产量及收入可能存在巨大的造假嫌疑。文章发布后几日,XX科技撤回上市申请,停止了IPO之路。

2)经营负面

公司因组织庞大的特点,经营负面也成为其舆情最高发的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产品质量负面、员工管理负面、营销翻车、安全隐患问题、公司机密泄露等。

2012年,XX重工启动IPO计划,预计同年8月份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然而自7月初,因遭受“裁员风波”等负面舆情侵袭,导致外界关于XX重工的质疑增多,随后路演推迟,最终导致IPO计划流产。

2022年6月,XX食品发布招股书,据同年11月的审核文件反馈意见显示,证监会就其食品安全、同业竞争、行政处罚、期间费用(市场推广费)等诸多事项提出问题。其中,关于食品安全,证监会要求其说明生产经营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报告期内是否存在因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等产品质量问题被消费者投诉或行政部门处罚等情况。2023年9月,XX食品撤回上市申请,IPO宣告终止。

3)监察负面

公司的监管负面事件是相对严峻的类型之一,主要包括环境类、公共安全类、税收类、市场监管类、知识产权类、劳动纠纷类等。因为相关监管部门的权威性,监管负面事件会让事件更容易被定性——即证实错误的存在。

2019年4月,启动科创板IPO申报的XX激光,一度通过上交所上市委的审核,并于2019年12月提交了注册申请,但至今仍然停留在这一阶段。在审核过程中,上交所曾接到举报信,信中指出公司董事长通过第三方控制公司隐形关联方深圳XX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而2023年3月份的一纸监管措施决定书,则对XX激光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追责”。

2023年5月,深交所受理了XX光电的创业板上市申请。在之后的审核中,深交所发现XX光电实际控制人、董事、总经理荀某存在多起作为被告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的未决诉讼,但公司并未在招股书中对诉讼纠纷的相关情况进行披露,同时上述事项被媒体广泛报道出现重大负面舆情后,公司未及时主动向深交所报告。针对上述问题,深交所对XX光电及公司实控人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同年6月,XX光电就撤回了申请文件,IPO进程就此终止。

4)高管负面

公司高管作为领导者,往往与公司形象和经营直接挂钩,因而其相关负面如不当发言、私生活负面、经济负面、高管离职等容易被放大,甚至上升成公司负面,造成公司重创。

2019年,XX证券正式向证监会递交其IPO申请并获得受理。在其报告期内,XX证券不仅仅其董事长发生了变故,包括其总裁、副总裁在内的等重要职位高管都曾发生了较大变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不符合IPO的基本要求。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年底,于此次IPO申报前不久才履新总裁一职的罗某,更是被证监会采取了监管谈话措施,在此前种种因素的累积下,这便成为了XX证券IPO的最后一根稻草,于2022年3月被列入终止审查公司名单。

2022年6月,XX曼递交招股书拟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其在同年12月更新招股书后,有业内传出消息称公司总裁已离职。上市关键时期“掌舵人”的离职引发外界对公司经营稳定性的质疑。随后,XX曼撤销了上市申请,IPO之路梦碎。

上市公司舆情风险

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而舆论环境则是其中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在这个网络媒体十分发达的时代,一些虚假信息和新闻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和应对,任由其发酵,有可能会给公司品牌形象和股价带来重大影响。

1)上市公司舆情风险易发节点

上市公司有着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基本上可能影响到投资者决策、股价波动的事项都需要披露。而这些信息披露前后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声音,导致公司陷入舆情危机。以下为上市公司舆情风险易发的若干节点:

财报披露

依照规定,上市公司需要定期发布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对于上市公司的舆情管理而言,窗口期(财报公告前30天)、业绩说明会以及年报问询函,都是年报季舆情风险高发点,比如财务数字下滑、波峰波谷的区间较大等。这些被置于放大镜下的数字会格外被关注,期间任何一个问题应对不当,都会引发公司的负面舆情。

高管变动

高管辞职本是常见的人才流动现象,但是作为最了解公司内部实际运营情况的群体,其动向无疑备受关注。其中高管辞职被视为上市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的一系列信号之一,其容易引发诸多猜测,如:高管辞职到底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公司是否面临着重大的改观预期?如果公司应对不当可能削弱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引发舆情危机,导致股价动荡,影响公司市值和融资能力。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权益变动

股东就是公司的出资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权益变动,可能决定了上市公司谁说了算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稳定性、战略规划等。从某种角度上看,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例如大股东减持视为重要股东看空(指投资者不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号,在疲软的市场环境下,极易引发舆情危机,进而导致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因此,上市公司需要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权益公告发布前后重点关注舆情信息,做好辟谣、释疑工作。

重大交易

上市公司重大交易被视为是影响股市利好(指刺激股价上涨的好消息)或利空(指导致股价下跌的因素)的一个信号。比如并购重组类涉及到大数额的交易,若双方具有协同效应,能够通过整合实现价值增值。但是若盲目开展并购,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资金压力,导致企业原有价值损耗。在此期间,监管机构、各大媒体、业界、投资者会重点关注和讨论。因此,在发生重大交易时,上市公司既要保证信息没有违规披露(内部人员泄密等),也要防止谣言诞生影响到交易。

2)上市公司危机案例

和IPO阶段风险类似,上市公司的舆情风险也是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经营风险、高管风险、行业风险这四个方面,故以下仅以几个代表案例来做阐述:

国际化A公司深陷债务危机

2022年以来,A公司一直深陷债务压顶和变卖资产“回血”的漩涡当中。同年6月14日,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A公司“Ba3”的公司家族评级列入下调观察名单,直指A公司存在流动性压力。其后,有关“A公司千亿债务压顶”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更是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恐慌。此后,一枚石子荡起的涟漪,传言四起,渐成巨浪,旗下上市公司股价更是受到影响,发生大幅波动。

某食品企业B公司产品宣传海报引争议

2021年12月,有网友晒出B公司2019年的产品宣传海报。因海报中模特的“眯眯眼”、厚嘴唇等元素,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西方丑化国人的审美宰制和文化权威压制,因此部分网友认为B公司是在故意丑化国人发发库Sitemaps,在微博上掀起热议。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后,大量网友涌入B公司淘宝直播间,对主播进行言语攻击,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C公司卷入娱乐圈事件市值急剧缩水

2023年8月,一段疑似歌手李某生前讲述参与国内某档音乐综艺录制时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录音曝光,这瞬间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随着录音事件的持续发酵,公众对节目组及其制作方和赞助商的声讨、抵制声浪也日益增大。受此影响,该综艺制作方灿X的母公司C公司进入本月热度排行榜前列,呈现显著负面舆论态势。事件发生以来,C公司股价连续暴跌,市值急剧缩水,公司陷入舆论危机,企业形象受损。

国内知名美妆企业D公司老板娘全网寻夫崩掉几十亿市值

2021年,D公司老板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长文,称自己和公司董事长曾一起打拼,事业有成后自己退居家庭,并控诉自己的丈夫几年不回家、孩子生病也不管不顾,要求其履行家庭责任。该文发出后次日,D公司股价低开低走,市值蒸发近30亿,以跌停告终。D公司股价波动引发财经媒体关注,财经网、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跟进报道。其舆情事件更是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上交所在事件发生四天后在官网披露,已向D公司就相关媒体报道事项发出监管工作函,涉及对象为上市公司、董事、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E公司违规泄露未公开信息收深交所监管函

2023年1月,A股上市公司E公司的全球市场总监庄某某在微信朋友圈称公司储能业务“23年在手已签4吉瓦时多”,并在评论中与某券商分析师讨论上市公司组件成本、未来业绩等,相关事项于当月11日被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对于庄某某违规泄露上市公司未公开信息一事,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公司下发监管函,要求公司董事会吸取教训及时整改。

F公司违反抖音保密协议被取消合作

2020年7月,F公司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将继续与华为及抖音等平台深入布局AR/VR产业。次日,抖音官方账号发布声明称,由于F公司违反保密协议,决定取消与其已经达成的所有合作。随后,曾因“抖音概念股”连续涨停两天的F公司开盘即跌停环保负面舆情,市值一天蒸发了超11亿元,还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

“土坑酸菜”事件牵连多家食品企业

2022年3月,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土坑酸菜”问题,表示酸菜制作过程无安全保障,卫生状况堪忧,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特别是湖南省华某县较大的蔬菜再加工企业湖南XX菜业有限公司被点名。该事件波及食品业多个品牌,引发广泛舆论关注。在事件传播过程中,康XX、统X媒体关注度最高,旗下老坛酸菜面也受到影响出现滞销情况。虽然康XX在声明中不逃避的态度以及产品回收措施,为其挽回了一部分消费者口碑。但一个月后环保负面舆情,尽管康XX老坛酸菜面带着质检报告重返超市货架,但销售情况并没有明显的好转,民众仍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质疑。

上市公司舆情风险应对

1)负面舆情对企业的影响

影响公司形象

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可能会对公司的公众形象和声誉造成直接打击,导致公司在市场上的地位受到威胁。这种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市场信心动摇,甚至影响股票价格,给公司的资本运作带来不小的冲击。

影响经营业绩

此外,负面舆情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对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不信任感。这种情绪可能会直接反映在公司的销售数据上,导致销售额明显下滑。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如侵犯您的权益或不适传播,请邮件通知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九尾研究|上市公司舆情风险分析及应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netprivacy@qq.com
 
标签: 环保负面舆情
 
更多>同类行业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最新发布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陇ICP备190010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