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百件文物说青海丨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
文化类型: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出土地点:同德县宗日遗址
基本信息:泥质红陶,高12.5厘米,口径22.8厘米,敛口,卷沿,小平底,黑彩纹饰。口沿处有成组的对顶三角纹和成组的斜线纹,外壁绘有三道平行弦纹。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群舞的人体装饰【文化遗产】百件文物说青海丨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一组11人,一组13人,共24人。人物的头部用圆点来表现,颈与身子为一体,用一笔绘成,腰部以圆球形表现女性丰臀。人物之间以竖列平行弧线纹、斜线纹、圆点纹相隔,人物的脚下饰有四条平行弦纹。这些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极富艺术感染力,呈现出一幅生动形象、饱满充实的集体舞画面,静态中透着灵动、古朴中蕴藏着洒脱,隐隐中折射出远古舞姿的神韵。
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黄河岸边的二级台地,“宗日”系藏语地名,意为“人群聚居的地方”。1994年—1996年经过三年的发掘商务信息网mobile移动站,开挖31个探方、清理出341座墓葬、18个灰坑,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铜器等不同材质文物23000余件。该遗址是目前黄河上游考古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尤其是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二人抬物纹彩陶盆等,对研究青海远古部族的宗教、艺术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绘画构思、布局与上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的绘画风格基本一致马家窑文化遗址 舞蹈纹彩陶盆,不同之处,只是盆内舞者均为女性。舞蹈纹彩陶盆演绎的舞蹈活动,并非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舞蹈的再现,而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仪式活动,以集体舞的形式庆祝五谷丰登,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为了达到某种宗教或巫术方面的效果,舞蹈者们往往借助于对动物的模仿,如在面部纹刺出兽纹,手执鸟羽马家窑文化遗址 舞蹈纹彩陶盆,身披兽皮,借此来达到某种超自然的能力;或者以某种动植物的某个部分作为部落的标志而在宗教仪式中加以表现。
舞蹈是史前人类祭祀的一种常见的形式,此时的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性质和明确的原始宗教内涵,既有无形的崇拜寓意也有实用的祈祷需求,因此,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舞蹈纹,应是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专用器物,为这些实用的舞蹈纹彩陶具赋予人的格性和灵魂,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了生命的活力。
青海土族有一种称作“跳神舞”的舞蹈,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十五日,村民在寺庙里举行“刚日纳顿”仪式,在佛堂前煨桑、点灯、上香、叩头祭祀后114信息网sitemaps,由若干年轻人戴上凶神恶煞的面具,穿古装神衣或翻穿皮袄,在佛殿前跳神舞辟邪禳灾。这些保留到现在的巫术舞蹈中“舞者数人或数十人”,法师若干人,在跳神时,配置一定的装束,跳圈、排队或一人领队其余随后,或为5000多年前舞蹈纹彩陶盆所表现场景的延续。
这种手挽手人群形象是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彩陶和岩画艺术中的一个常见主题。在新疆、内蒙古、西藏、黑龙江、宁夏和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江苏等地发现了大批岩画点。这些岩画从东到西,自南至北,分布地域十分广泛。大多描绘先民们在原始社会中劳动、生活、宗教活动的情况,其中几乎普遍都有舞蹈的生动画面。
舞蹈纹彩陶盆的彩绘技法和总体构图充分显示了古人类在实践中所积累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人创造了艺术,艺术表现了人。这件舞蹈纹彩陶盆,成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时代原始宗教、舞蹈、美术的珍贵文物。 (转自青海日报)
● 【重要公示】青海省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公示(第一批)
● 【文旅时讯】桑榆晚霞尚漫天 温情慰问暖人心——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离退休干部慰问座谈活动
● 【文旅时讯】中秋假日文旅市场平稳有序 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有效
供稿:省博物馆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如侵犯您的权益或不适传播,请邮件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