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公务员职位(即墨公务员网)

   日期:2023-05-08     作者:info     移动:http://app.1688ku.com/article/477130.html      >> 违规举报

三名高颜值女公务员,自甘堕落,生活败坏,双面人生,颠覆三观,令人大跌眼镜! 刚进入2023年,几场桃色事件接连刷新网屏…扬州戴璐、成都陈枢、警花张津瑜三位美女集颜值、气质、才华于一身,没想她们自甘堕落,白天是人,晚上是鬼,多面演员,在知情人的曝光下,才让大众看清楚了她们本人的本来面目,倩丽端庄容貌下却暗藏着肮脏的欲海,偷且苟生,作风放荡…自作孽,不可活,愧对国家,愧对家人…劝劝那些没清醒的有点颜值的女公职人员,自重自律些吧,莫要以姿色当作捷径,自作多情,放仁自流,自作聪明,最终会自陷苦海!

明代万历六年 (1578),许铤始任即墨知县。

许铤 (生卒年月不详) 号静峰,河北武清县 (今天津市武清县)人,进士出身。

明万历六年 (1578)任即墨知县后,励精图治,清理吏蠹,定户则,开垦荒田,招徕移民,修筑堤岸,通商艘,戢营军,禁衙役,修志劝学,文教斐然,把即墨治理的卓有成绩,成为即墨历届知县中的佼佼者。

万历七年 (1579)许铤主持编修成历史上第一部 《即墨志》,书中除详记即墨的历史与社会外,还对崂山的山川、景观、古迹、释道和诗文等,皆分门别类予以记述。

许铤在任 5 年,升兵部主事。任内上奏明廷《地方事宜议》,计五题,一海防;二弭盗;三御患;四垦荒;五通商。“通商”一论,以古谕今,认为即墨一带土地贫瘠,“考之青齐,古逐末之国,本非专仰给于农,而管子富齐,全在榷利”。富民之策,在于开放海禁,“为登莱赤子开一线生路。”

许铤在 《地方事宜议》中建议明廷:“本县淮子口、董家湾诸海口,系淮舟必由之路;而阴岛、会海等社,则海口切近之乡……隆庆壬申议引海运,胶之民因而造舟达淮安,淮商之舟亦因而入胶……淮舟既无害于防倭防辽,则大破常格,宽其厉禁,凡民船、商船之往来淮海者,给之印照,树之标记,或令输桩木于官,如胶州故事。庶几淮海之滨,舟楫绎络,百物鳞集,墨之粟可入淮,淮之货可入墨。”

许铤上奏后,明廷批准即墨县开辟青岛口、金家口、女姑口为通商口岸。由此, 青岛由一海滨渔村成为口岸,文献始称“青岛口”。

范东村位于即墨区大信街道,在长直西约2.5公里,流浩河南岸。西邻范东村,东邻道口村,南邻蓝王线。

范东村是从大范戈庄村分出来的。范戈庄之名何时形成,待考,当系以姓名村。其东部原称道口村,系明初宫姓立村。以地理位置得名。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范姓已绝,宋氏迁来繁衍。小范戈庄形成后,改称大范戈庄。明万历以后,以三官庙为界,形成庙东、庙西两个村。今分为范东、范西、道口东三村。同治版《即墨县志》标有大范戈庄。

1957年冬在范戈庄流浩河桥附近6.5米深处,挖掘出古生物骨架化石一具,长近4米,宽约1米,头带三只角。其外表光滑,呈青褐色,沉重似铁,类不可辨,可能是恐龙化石。今范戈庄流浩河桥北头立有范戈庄古生物化石区文保碑,为即墨市文物保护单位。

范戈庄村北流浩河岸还有温泉,水温而甘冽,冬月不冻,旱天不涸。近经疏浚,以供饮用和灌溉,但由于出水量少、水温低等原因,没有对其开发利用。

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封地就在范戈庄附近。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有温水侯国,温水侯刘安国系胶东哀王刘贤之子,胶东康王刘寄之孙,西汉元始五年(5年)封,温水取温泉之义。“温泉,县西北40里。长直河中,冬月周围皆冰,中独暖”。今皆无考。

明代即墨籍山西巡抚宋统殷原籍就是范戈庄。宋统殷(1582~1634),字献征,号瀛渚。明万历十年二月十三日寅时出生,明崇祯七年八月初一未时去世,享年53岁。即墨城南官庄人(宋家官庄,后被合并到孙家官庄,今属环秀街道,宋统殷当官后创建了宋家官庄村,原籍普东范戈庄),世世代‎代居住即墨‎,曾祖父名岩‎,祖父名富,父亲名棨,都是贫困的‎教书人,乐善好施。因为宋统殷三‎次出任封疆‎大吏,故追赠其祖上‎三代荣誉称‎号。

胡峄阳(约1639-1718) 名良桐,字峄阳,号云屿处士,即墨县仁化乡流亭村人(今属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终生不做官,以教学授徒为业。“家甚贫,一介不取,蓬室瓮牖,悠然自适。雅工制艺,视进取之途泊如也”,可见这是一个追求迥异于一般封建士大夫的文人。今城阳区流亭街道辟有胡峄阳故居和文化园。

胡峄阳少年时就读于洼里、慧炬院,清顺治十年(1655年)他十六岁赴莱州府应试,因不满官府搜身羞辱,拂袖罢考,毅然回乡。为了进一步打造学问,他决心到慧炬院拜慧明长老为师,研习四书五经。

这慧明大师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他本是明朝末年文进士出身,曾出任过山西大同县知县,后升迁江苏赣榆府判,因痛恨清廷政府,闻听山东崂山乃神窟仙宅,便辞官封印,只身来崂山慧炬院出家修行。

慧炬院又名石竹庵。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崂山水库北岸。创建年代无考。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重修,元代大德年间复又重修。该院为崂山古老寺院之一,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慧炬院在县南四十里凤凰山下。”明代万历二十八年海印寺被拆毁后,其经卷、供器、文物等移存此处。清同治年间,又将倒塌的庙堂改建为三间佛爷庙。1939年时尚完好,住持为道士韩信奎,有僧2人。1966年被拆除,现只剩庙址1个、碑座1个。由慧炬院南下西去为神堂口,是明清两代由即墨入崂山游览的一条孔道。

崂山慧炬院规模宏大,经书子集,应有尽有。包括胡峄阳在内的即墨周、黄、蓝、杨、郭等名门望族的子弟都在此寒窗苦读。文人雅士荟萃、奇才俊彦聚集,胡峄阳当属其中茂才,对先生所教所授,举一反三,心领神会,充耳不忘,过目成诵,因此备受慧明长老青睐。

一天夜里,慧明大师把胡峄阳请进自己禅房,从佛龛里拿出一个楠木漆盒,打开盒子捧出一部厚达三寸有余的手抄册籍,交到胡峄阳手中,郑重说道:“这是用我毕生心血写就的一部书稿,想请你帮我审阅一下,提出你自己的见解,予以斧正。”胡峄阳诚惶诚恐,在衣襟上擦了擦手,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只见书稿封面上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写着《浊世清源》四个字。

胡峄阳请大师回卧房休息,自己迫不及待地盘腿坐在神案前,借着通亮的烛光,一夜之间,把一部洋洋十几万言的鸿篇巨著通读了一遍。此时,天已拂晓,慧明大师来到禅房,胡峄阳热血涌动,心潮澎湃,对大师深施一礼说道:“大师,您的文章,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添字嫌多,去一字嫌少,是旷古未闻的锦绣华章,学生建议将此稿集结刊印,传留后世,造福众生。”慧明大师甚是欢喜,点点头,答应把书稿交给他的好友、即墨黄氏帮助刊印。

用过早饭,慧明大师写了一封信,打发一个办事谨慎的小道童,携了书信,包裹了书稿,动身去往即墨黄家。谁知走后不到两个时辰,小道士又浑身湿透气喘吁吁跑了回来,一见慧明大师便“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哇哇”大哭起来,慧明大师忙问缘由,小道童哽咽着说了事情经过。原来小道士涉水过河时,突遇大浪袭来,肩上包裹落于水中,虽奋力追寻,无奈水大浪急不能觅回。

慧明大师仰天长叹,痛惜不已。胡峄阳深知这书稿是大师一辈子之心血结成,夙愿未了,必将悔恨终生,他决心凭着自己的记忆,再誊写一遍,使这部鸿篇巨著重现于世。大师听了,哪里肯信,只当是弟子安慰罢了。

三天后,胡峄阳捧着厚厚的一摞书稿,来到慧明大师跟前,双手呈上,恭恭敬敬地说道:“大师,您的《浊世清源》已全部写就,请师父检验正确与否?”慧明大师接过书稿,一脸惊奇,逐章逐页看下去,竟与原稿一字不差。失而复得,慧明大师连连称奇:“小峄阳真乃神童也。”

打那以后,“神童”胡峄阳的名号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整个胶东大地。

胡峄阳生有异禀,精研《周易》,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家贫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瓮牖,悠然自得。虽雅工制艺,但视进取之途泊如也,惟与崂山百福庵蒋清山道长相交甚密。胡峄阳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死后,胡氏族人尊为十世祖。胡峄阳给后人留下的奇闻逸事甚多,清《胶州志》中载:灵山东南海中有鼓子洋,有人在此遇一驾舟老人,芒履道服,貌甚古。此时离胡峄阳辞世已有40余年。胡峄阳“年七十,预示死期,无疾而终”。《易经徵实解》当时未曾刊刻,仅存其稿,直到胡氏卒后三百年,才由其裔孙胡鹏昌在北平印行。

#青岛头条# 城阳区230个社区村史——惜福镇街道31个(上)

后庄

即墨地区民间曾有“先有荆沟院,后有即墨县”之说,该村因坐落在荆沟院之后,故名后庄。

杨家村

据该村矫氏、杨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矫、杨二氏祖人同期由云南大槐树里头长途跋涉迁至此地,选华楼山之阴、福字山之阳居中定居,先名矫家疃。后矫氏族人有迁出,杨氏人口居多,约占全村人口五分之三,矫氏约五分之二,故改名杨家村。1958年,为扩建青岛市水利工程,杨家村迁到现居地建村。

李辛村

清朝初年(1644-1648年),李氏先人由即墨迁此定居,此地有一古冢(何时建无考),故名冢子头。清末,依姓氏改名李家村。同时代,辛氏先人从云南迁来,居于村西,名辛家村。至清末,王氏又从即墨柳沟迁来入籍。到1937年,李家村、辛家村合并,改称李辛村。

小庄村

凤山前,小河北的大片良田,明朝时曾是侍御黄师善家的小庄园,而黄师善是王邦直的女婿。清顺治年间,黄师善将小庄园赠于王邦直的曾孙王香必。王香必 从即墨县官庄乡的王圈村迁小庄园定居,立小庄村。

牟家村

元朝末年,尹氏家族由云南迁此定居,分东、中、西片。到清朝中期,牟氏家族由原崂山区中韩镇牟家村迁来定居,后因人丁兴旺,门户大增,更名为牟家村。

西荆村、东荆村

西荆村: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杜氏始祖资由高哥庄迁居即墨城东关,传之五世。其中一支五世祖子颐迁此立村,因居于荆条沟西端故称荆沟村。清中期,邵氏由葛家夼迁入。解放前夕,王氏、崔氏分别从纸房和城阳西村先后迁入定居。1937年曾与邵家村(现东荆村)合称杜邵村。1984年6月崂山县政府正式命名该村为西荆村。

东荆村:邵氏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云南交祉国旮旮县大槐树里头迁至即墨青山前,清朝中期再迁西葛家夼(今西葛村)以西立村,后由葛家夼迁荆沟西定居,逐成村落。1937年曾与杜家村(现西荆村)合称杜邵村。1949年杜、邵两村分开,改名西荆村,邵家村又分开,该村位于东,正式定为东荆村。

纸房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尹氏兄弟从云南迁来定居成村,因开办造纸手工作坊,故名纸房村。

黄家营

黄氏原籍青州,何时徙即墨无考。清初,先人由即墨来此安莹守墓,逐成村落而命名。

傅家埠

据该村《傅氏族谱》记载:傅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云南乌撒卫迁来建村于埠顶,名为埠上。1945年冠姓叫“傅家埠”。

青峰村

据《孙氏族谱》记载,其先人于清朝中期由王家曹村迁来立村,因住地靠近群山中的风口子,故命名凤口子。后借以村旁长满郁郁葱葱古松的佛手山,于1934年改称青峰村。

宫家村

最早来宫家村建村者,当属苏氏,苏氏先定居苏家寨(村南一山丘,故名),现在有苏氏住宅遗址、石围墙、墓葬为证,后苏氏无人。据《宫氏族谱》载,清朝中期宫氏一大户从即墨大韩村迁来傅家埠村看山,于苏家寨山脚下定居,定名为宫家庵子。清末年,董氏又从即墨牛齐埠迁来同看山,独成自然村。

东大洋村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红岛东南隅,距红岛街道驻地3.5公里,在岙东路终点。东北与女姑山隔海相望,胶州湾跨海大桥与之相连。原称“大洋村”,明清期间隶属即墨县里仁乡阴岛社。

明永乐年间(1403—1426年)召氏、闫氏、李氏、徐氏由云南迁居大洋村。于氏由云南迁至山东登州府大水泊村,后迁至阴岛沟角,又迁居大洋村。王氏由云南迁至即墨葛村,又迁居青岛湖岛,又迁居大洋村。郝氏由四川成都迁至即墨营上,后迁居大洋村。管氏由云南迁至胶南管家楼,后迁居大洋村。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先后有肖氏、宁氏、候氏、韩氏、栾氏、魏氏迁居东大洋村。徐氏已迁至阴岛后阳村(时间失考)。召氏、闫氏去向失考,现居东大洋村的约有11个姓。

村东侧的东大山有“小泰山”之称,原有被誉为阴岛八景之一的“东山晨曦”。传说“淹了沧州,立了洪州;淹了洪州,立了胶州”,传说东大山东面的洪州城被淹没前,王母娘娘下凡私访洪州城时,骑的金马驹曾放在东大山。村东南有冒岛,呈现椭圆型,离岸0.8公里,面积约0.1平方公里,传说冒岛原来是洪州城内军官集合的点卯台,岛上有石井1眼,周边海域适合养殖。

1977年,山东即墨小桥村,丈夫午睡时,池秀英坐在院子里“洗石头”。突然,石头堆里出现了一个金色的疙瘩。池秀英惊讶万分,赶紧叫醒丈夫,让他鉴定。没想到,丈夫睡眼惺忪地说:“别走神了,死了会长肿块的!”

池秀英不服气地回答:“胡说,你看这颜色,你看这形状。可能还是老物件了吧!”

一、听老物件,老公瞬间醒悟,坐起来仔细看。

夫妻俩拿起金色的疙瘩,认真地看着。看,这东西是方扁的,上面刻着一只乌龟。

翻过来,底下有四个字。只是这个词很怪,夫妻俩又不认识。

这时,池秀英的丈夫慢慢抬起头来,对她说:“老婆,你今天真的找到宝了。可能真的是古金!也许,我们有钱了。”

池秀英道:“你这回信了!那我们该怎么办?”

丈夫说:“换首饰?”

池秀英笑着说:“我是个大老粗,但我不爱那些。”

想来想去,夫妻俩无法抉择。那天晚上,他们无法入睡。

最后我老公提出把这个东西拿到文物站请人看一看。池秀英同意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早早起床,来到县文管所。先听鉴宝的。他们很快被邀请进来。不久,几个专家坐在一起,研究池秀英发现的金疙瘩。

为了搞清楚这个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专家询问了池秀英。

她详细讲述了寻找金疙瘩的过程。原来那段时间她的一个花池坏了,她就去海边铲了一筐小石子回来。为了让花池变得漂亮,池秀英特意把所有的石头都洗干净,挑选出来使用。

没想到里面发现了这个金色的疙瘩。

专家们听了之后,都觉得很神奇。

经过鉴定,专家发现这个金色的疙瘩是一只海豹。而且是汉代的龟钮金印,水平很高。

印章颜色为金黄色,形状为扁立方体,边长2.5厘米,高2.1厘米,重96克。

龟扣很特别,龟头向前伸出,四肢伸出,龟尾回收。看起来很傻。乌龟全身都是线条,龟甲是六边形,边缘是圆形,四肢是鱼子酱。总之是很有讲究的。

汉代的龟钮印一般为高级官员所有。专家分析了印章底部的文字后,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只见印章底部刻着白色的篆字图标,上面写着:各国侯印。也就是说这个印章是当时所有诸侯的印章。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枚印章在刻字上显得非常仓促,字体也没有那么方正。当然,这也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王子都是些什么人?

原国始于春秋时期,是山东的一个小国,隶属于鲁国。

但是,到了西汉,就不再有国家了。

事实确实如此。专家们翻遍了即墨当地的史料和《古山东考》,都没有找到关于各个国家和诸侯的记载。

所以专家只能在即墨寻找其他王子。最后他们发现西汉高俅侯的封地恰好在这里。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在圣像时期进行了升阶圣像,将胶东康王圣像刘基的儿子刘坚封为高俅侯,封地在即墨县东北。

因此,经过多次讨论,专家们推测侯很可能就是各国的侯。

此外,汉代还有诸侯封侯、封地葬死的制度。因此,高死后确实可以称之为各国诸侯。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推测,后面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证明。

但无论如何,这个各国王子的金印是非常珍贵的国宝。要知道,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金公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中国只发现了26枚金印。而各国王子的金印是唯一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不在民间流散,工作人员对池秀英夫妇进行了劝解。

告诉他们,文物珍贵易碎,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来保护。而且文物在博物馆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让大家有机会了解历史。

在专家的动员下,迟秀英夫妇决定主动捐出各国王子的金印。最终,金印被留在了文管所。

为了表示对他们夫妻的感谢,文管所给他们颁发了证书和奖金。奖金虽少,荣誉却很大。

1984年,即墨博物馆成立,各国金印入驻其中。也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对这枚金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走进博物馆,一睹为快。

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重庆也发现过类似的金印,专家估价高达2亿。

因此,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无私的贡献者。

张家西城村位于即墨区通济街道南部,在楼子疃东4.5公里,墨水河的西岸。东邻孙家庄村,西邻青新高速,南邻李家西城村,北邻黄丹岘村。

 

据《张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兄弟两人自沿海卫所禀军职迁至即墨城西南十里西城疃后为农。后子孙析居者,皆以此村为祖家,名张家西城。《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今分为张家西城南、西城北、西城东3个行政村。

张家西城村1927年版《张氏族谱》载:祖居小云南乌撒卫十字街东大槐树底下,明初始迁祖以武功得职位,洪武十六年张徽、张清兄弟二人与堂兄弟张深、张明四人带职分迁即墨,张徽任鳌山卫世袭千户,武德将军。张清世袭浮山所百户。张深任鳌山卫千户,武德将军,正五品,住鳌山卫,去世后葬城西门外向南四十步,碑记损失。长子张荣世袭鳌山卫千户,次子张晖任百户,昭伩校尉,正六品,驻守仲村墩堡。子孙繁衍,无力南归。靖难事变,政见参差。

永乐二年张深子张荣、张晖兄弟二人弃职为农,迁居即墨城西南十里,文武社。安居农业。后子孙徙居皆以西城为祖家。二世、长支派一支张荣住即墨窑头,长支派二支张晖即墨西城。张荣、张晖皆葬于张家西城。

张家西城村有一处重要的红色遗址——“镇水庵”,村民俗称“西庙”,在张家西城北村,紧邻墨水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闻名遐迩的城阳武工队就诞生在这儿。

据传,清末民初,每当雨汛时节,河水涨溢,街巷成河,田舍淹没。村民便捐资在河岸高埠处建了一座庙,称“镇水庵”,村民俗称为“西庙”,庙前垒砌了一个“高台”,称“庙台”,供群众上香祈祷,借助神佛功力降服灾害。庙台之前,步步下坡至河湾。当年,用石头垒砌了二三十级台阶,直达河湾,便于人们进庙上香,下河取水。

自从修建了“镇水庵”,河水再没殃及村舍。这或许是人们对安顿日子的一种祈愿,无需细考,倒是历经风雨、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战火纷飞之时,它成了正义之士拉旗举义、为民众谋福祉的根据地。

城阳以前是即墨县下辖的一个区。1943年7月,即墨县委决定在即墨南部设立第五区,以城阳为中心组织开展对日斗争。今东至环秀、西至通济、再西延至大信等三个街道的南部村庄均属即墨县第五区。1944年6月,组建起五区区中队。1945年8月,即墨县委决定撤销第五区,其区划内分别设立城阳区和信村区,通济、环秀两个街道南部的村庄仍属城阳区下辖。1946年7月1日,信村区并入城阳区,信村区中队并入城阳区中队,并改称“城阳武工队”。

青岛地区乃至胶东半岛上点年纪的人对城阳武工队可以说都久闻大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队伍活动于即墨南部区域的墨水河沿岸及即墨西北部游击区的流浩河沿岸地区。这支英勇的即墨地方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打的敌人闻风丧胆。

#青岛头条#小编于近日整理出城阳区(村庄)早于明初的原著民

首先了解城阳区的村庄由来:明初的“洪武大移民”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此次移民从洪武中期开始,由于沿海一带守备薄弱,致使倭寇犯边事件不断加剧,这些倭人武士根本不把仅有的一点州府驻军放在眼里,经常是长驱直入,烧杀抢掠,飘忽而来,满载而去。在这严峻的情况下,抵御倭寇巩固海防成为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于是朱元璋下旨成建制的抽调内地卫所官兵到沿海一带守御,从环渤海湾到山东半岛到江浙闽粤漫长的的海岸线共设置58卫89所规定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军士被称为“军户”,其家人必须随军。驻守在今天胶南一带,从乳山到海阳、即墨一线的大嵩卫、鳌山卫、海阳千户所,就是从云南(非今云南,范围指今贵州大部分区域和云南小部分区域)乌撒卫整体调动的官兵,一直到永乐十五年才结束。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明朝共进行了10多次的大规模移民,涉及到100万老百姓,全区230个村庄基本都由云南迁来(祖籍基本都不是云南)。

河套街道上疃社区,相传王氏祖于明永乐以前即居此村永乐年间战乱中,躲在枯井里避过灾难,而后重整家园,繁衍至今。因建村处地形较高故名“上疃”。

城阳街道大周村、小周村、江家庄社区,据本村《江氏族谱》载:“吾祖金元时居即墨东关,世系失考。明洪武以后世系表载:一世祖名荣,洪武初始隶东南厢葬东关。相传 江氏祖在即墨东关定居后复迁大周村,后一支迁居江家庄。

河套上疃王氏,城阳大周村、小周村、江家庄江氏早于明朝之前世居此地。

续写流亭街道东蓝家庄社区 蓝氏也早于明朝之前世局此地,城阳区230个村早于明朝之前的村庄或者说姓氏,城阳区估计肯定还有,但是不会太多,明初倭寇经常来到此地烧杀抢夺,人口大量减少,后朱元璋下令调守沿海一带防御,形成今天的城阳。#城阳头条#

西九六夼村位于即墨区龙山街道,在街道驻地东北约2.1公里,鹤山路南侧,东邻东九六夼村,西邻振武路,南与大村、石龙庄村交界,北与龙泉街道西塔子夼接壤。村庄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荆花山北麓,村前有一小河绕村而过与西河相携汇入墨水河。 

今西九六夼村居住地在明朝(1368年)前曾有村庄,在元末战乱中被毁,村名无考。

据《即墨毛氏族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毛、于两姓由城西王演庄卜居该地,在旧村遗墟里建村,故称“旧里夼”。村庄地处河谷,山川秀丽,村前古道是岛里和温泉去即墨城的必经之路。据传,曾有一县官路经此处,闻听该村距即墨县衙15里(县衙距程哥庄村9里,程哥庄村距该村6里),遂取两吉利数字“九”和“六”为村名,即“九六夼”村。此后,有王、孙、蓝、黄、周、刘、崔、姜等姓陆续迁居村中。

据《即墨地名志》记载:东九六夼村原称宋家村,毁于元末战乱。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江姓从东关迁来,因紧邻九六夼村东北处,亦称“九六夼”。

同治版《即墨县志》辖区图标有两个“九六夼”,未有西、东之分,而清光绪24年(1898年)“清代即墨政区图”标有西九六夼而无东九六夼。因未找到西、东九六夼的确切分割时间,在志中,一般以中华民国建立为界。

荆花山位于西九六夼村东南,海拔81米,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昔时山上长有荆林,每至春暖,漫山遍野荆花飘香,以此得名。明末即墨籍御史黄宗昌的墓就在荆花山上。据《即墨县志》载:“监察御史黄宗昌墓,城东十五里”,即为此地。黄宗昌之墓稍偏东南、西北向,今具体位置不详,黄宗昌墓于1958年挖掘,曾有九六夼人黄肇起等坟前化纸祭奠。现已为耕地,不见当年踪迹,夫复可惜。

据传,很久以前,山上有棵老山参,从未显其形。山下为黄宗昌守墓的人家有一刘姓老妪,偶食其叶,精神焕发,寿至102岁。人们曾多次上山寻找山参,均无踪迹。

崩崩山位于村东北一里处,海拔99米,西九六夼村域最高处。与周边山头相望,有跳出众山之状,故称崩崩山。山顶端曾有军事标志一处。  

西九六夼村北偏西有原一高岭,南坡向阳处有一座员外墓,故称员外顶。传说,在员外下葬之日,大雨倾盆;有一支向鳌山卫开拔的军队正经此地;有一人于集市购买生铁锅一口,也从此地经过。大雨来临,情急之下将锅扣在头上行走。留下了“雨打鼓、兵来到、带铁帽子的来吊孝”之谚语。至于这个员外到底是谁,无从考究!

芙蓉庵又称“老姑庵”,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建在当时的西九六夼村东南部,村中老年人都习惯地把它称为“东庙”,位于现村医疗站处。

据《即墨毛氏族谱》记载:毛氏五世祖义,生有三子一女,长子文焕、二子文爘、三子少亡,其女终身未嫁。兄妹三人将家业平分为三,女出家为尼,立庙町前,匾曰“芙蓉庵”,法号“寂胜”,故至今犹称“老姑庵”。民国时期(1930年前后),“芙蓉庵”在四邻八村,很有名气。几百年来,“芙蓉庵”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庙中塑像和建筑时有伤损,毛氏族人修整了多少次,已无法考究,自建庵以来,一直有尼姑主持。1940年,尼姑圆寂,村中开始办新学,将原尼姑寝室、大殿做了教室。因办学需要,又在庙院内两侧,建了两处厢房。

1946年,国民党部队为修筑工事,强行将“芙蓉庵”中的古柏和“关公庙”前的大杨树砍伐,修建了碉堡。1950年土地改革,将“芙蓉庵”划为集体财产,殿内各路神像被清理,大殿成了学校教室。1969年以前,“芙蓉庵”院内的房子,一直是西九小学使用。1969年,村集体在村南建起新学校,学生陆续搬到新学校。庙内的房屋,村集体作为商店、仓库。1985年8月,“芙蓉庵”正殿在九号台风中倒塌。1990年,村委会在大殿旧址上建办公室四间。1998年,村委将该房转让给村民,作为医疗站。芙蓉庵从此不见了踪影。

2012年2月,即墨市委、市政府决定“疏旧城,建新城”,整个西九六夼区域纳入新城规划。创智新区坐落于村庄北部,于2012年9月动工建设,创智新区设立已有10年。

免责声明:青岛即墨公务员职位(即墨公务员网)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netprivacy@qq.com
 
 
更多>同类行业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最新发布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陇ICP备19001095号